华益糖管家 私人医生带回家
华益糖管家
私人医生带回家
返回上一页
详情

血糖总是不达标?90%的糖友把血糖目标定错了

2024-04-18 01:17:10

来源:遂溪县人民医院   -  苏符贵 原文链接

糖友A:“我的空腹血糖5.4mmol/L,今天又超标了”

 

糖友B:“要是我的血糖在5点多,该多好啊!怎么说你的超标的呢?”

 

每位糖友的血糖控制标准都一样的吗?

 

首先血糖控制目标是个体化的,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的血糖控制标准都不是一样的。糖友应根据自己的年龄、病程、是否有并发症或合并症及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。

 

444

血糖控制目标越严格越低越好吗?

 

血糖控制目标并非越严格、越低就越好,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应评估获益-风险比,简单的说既控制好血糖又没有低血糖出现。

 

具体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控糖目标呢?

 

为了让糖友们更简单、清晰的了解血糖控制目标,我们可以根据年龄、病程、预期寿命、并发症或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,分为相对严格、普通、相对宽松三种控糖标准,糖友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制定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。

 

相对严格的控糖目标适用人群

 

1、病程较短、无并发症、预期寿命长的2型糖友

 

对此此类糖友,早期进行严格血糖控制,可以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,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。

 

空腹血糖:4.4-6.1mmol/L;

 

餐后2小时血糖:≤8mmol/L;

 

糖化血红蛋白<6.5%(甚至接近正常)

 

2、妊娠期间的准妈妈

 

高血糖会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,为了降低流产或准妈妈和新生儿患病的概率,应制定较为严格的控糖目标。

 

孕前血糖目标:

 

在不出现低血糖的前提下,空腹和餐后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,建议HbA1c<6.5%时妊娠。

 

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友HbA1c应小于7.0%,餐前血糖控制在3.9~6.5mmol/L,餐后血糖在8.5mmol/L以下。

 

孕期血糖目标:

 

空腹血糖 <5.3 mmol/L ;

 

餐后1小时血糖 <7.8 mmol/L ;

 

餐后2小时血糖 <6.7 mmol/L 。

 

温馨提醒:

 

孕期血糖控制必须避免低血糖。1 型糖尿病低血糖风险最高,其次为 2 型糖尿病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,妊娠期糖尿病低血糖最少;

 

孕期血糖 <4.0 mmol/L 为血糖偏低,需调整治疗方案,血糖 <3.0 mmol/L 必须给予即刻处理。

 

产后血糖目标:

 

孕前确诊的1型、2型或特殊类型糖尿病产后的血糖控制目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,与医生讨论后再确定;

 

妊娠期显性糖尿病产后需要重新评估糖尿病类型及糖代谢状态;

 

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应在产后6~12周进行75gOGTT评估糖代谢状态;

 

产后1年再进行75gOGTT筛查,以评价糖代谢状态。若血糖正常的者2~3年后再去医院进行OGTT筛查。

 

普通血糖控制目标适用人群

 

1、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

 

根据结合《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(2017)》和《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》对普通成年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,血糖控制目标建议如下:

 

空腹血糖:4.4-7.0mmol/L;

 

餐后2小时血糖:<10mmol/L;

 

糖化血红蛋白:<7.0%;

 

糖友如果可以长期持续保持在控糖目标值内,糖友发生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明显降低。

 

相对宽松的控糖目标适用人群

 

1、年纪较大,病程较长,预期寿命、反复低血糖、有严重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友

 

对此类患者更需要全面评估后慎重考虑治疗获益与风险的平衡,确定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安全治疗策略,以确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。

 

2、糖尿病儿童

 

由于儿童的饮食不规律,日常活动变化较大,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能力,过于追求血糖达标,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,还可能因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,频发低血糖还会影响日后孩子的智力。因此,糖尿病儿童的血糖控制标准应适当放宽。

 

对于2型糖尿病儿童/青少年:

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17)》建议血糖控制目标:

空腹血糖<7.0mmol/L;

 

糖化血红蛋白尽可能控制在≤6.5%以下。

 

对于1型糖尿病儿童/青少年:

结合美国ADA指南和《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》建议的血糖控制目标:

 

中国指南或美国指南均建议糖尿病儿童的控糖目标需要个性化,有些孩子可以安全达到6.5%-7.0%,有些孩子则需要放宽至8.0%。

 

治疗目标也可根据糖友和糖友家属的意愿考虑。

 

需要注意的是,控糖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也可根据糖友的健康状态和意愿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。

 

以上血糖目标仅供参考讨论,不作为最终诊断治疗建议。因此,建议糖友应与专业医生商讨后,确定自己的个体化治疗血糖目标。

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健康科普使用,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
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本网联系
投稿及内容合作:leiyang.xing@sinomedisite.com
客服电话 
北京华益蜜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:91110302MA01H2FYXG
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经食药监械经营许20190018号
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编号:京经食药监械经营备20190028号
(京)网药械信息备字(2024)第00088号

扫码加入糖管家微信公众号